在渤海灣,小城黃驊,自古就有 魚鹽之利雄天下 的優勢。

秦朝設置的柳縣,位於今黃驊市羊二莊鎮東南5公裡處,將 山海之利盡行開放 ,民間煮鹽迅速興起,至西漢時已經形成一定規模。

權是古代的計量單位,鹽腐蝕性較高,銅或者鐵質權容易被腐蝕影響計量精準度,石權的出現進一步說明黃驊地區制鹽業的發達和興盛。 張寶剛說。

在 煮海為鹽 場景,模擬現場爐膛的火栩栩如生,似乎讓遊客能聯想到史書記載的 萬灶青煙皆煮海 的壯闊場面;板曬場景,兩名工人抬著工具能依稀看到潔白的鹽粒已經初現架板;推著獨輪車的鹽工手臂青筋暴起,卻看著滿地鹽晶面帶微笑

這兩件藏品一大一小,為上細下粗的圓臺形,上面造型為銀鋌鈕狀,與常見的秤砣形狀相仿,均由石灰石制成。大的底部直徑為24厘米,上部直徑為21厘米,高21.5厘米,重43斤;小的底部直徑為22厘米,上部直徑為19厘米,高20厘米,重34斤。

春秋時期,這裡就開始 煮海為鹽 ,秦始皇時期,這裡因魚鹽豐饒設置柳縣,西漢時期這裡又成為全國首批設置的38處鹽政縣之一。

這一初衷在海鹽博物館得到瞭充分體現。

博物館上下三層,分佈有一千多件藏品,其中最新的兩件石質藏品,靜靜地蹲在一個玻璃罩子裡。石頭紋路裡滿是歲月留下的印痕,因為剛被群眾捐贈來,博物館還沒來得及給它們貼標簽寫說明。

盡管並非周末,海鹽博物館裡仍有來自外地的遊客,正認真聽講解員講解。遊客們面前,是一件造型獨特的陶制品。

3、為建館走訪26個產鹽省份

然而,元代惠民河的開挖,橫斷並淤塞瞭柳河河道,使海豐鎮運鹽水道受阻,其鹽業一度衰落, 漸廢為墟 。到明初靖難之役, 諸場盡廢 ,鹽業大衰,致使河南省北部地區 民皆淡食 。

目前,國內和鹽有關的博物館主要是江蘇鹽城的中國海鹽博物館、四川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以及黃驊市的河北海鹽博物館,這三地都是中國制鹽史上有代表性的產鹽區。但展示全國各地鹽業發展資料最全的,就是河北海鹽博物館。

爐灶內大火通紅,工人彎腰向其中添加木柴,平整的盤鐵掛在灶上,另一名工人提著木桶向其中倒入海水 借助現在聲光效果,觀眾們仿佛可以聽到看到,沸騰的爐火中,盤鐵上刺啦作響,潔白的鹽晶瞬間出現。



西漢元封元年在全國規劃產鹽場區,在今黃驊市故縣村附近設置瞭章武縣,制鹽開始列入官營,制鹽所涉及的生產資料 灶地、草蕩、牢盆(煮鹽用鐵鍋),均為官有,劃歸灶戶使用,制鹽多少,按灶定額,產鹽全部交官。

海鹽博物館院中還有一塊明朝的碑文,詳細記載瞭一位叫韓應龍的鹽運史,買地收租供養當地的孤兒,這個孤兒院叫先斯院。先斯院瞻田碑文記載瞭詳細的土地畝數,擔心其死後佃戶賴賬。原本叫馬裡通莊的村子,也因官方立碑而改名官莊村至今,並在當地傳為美談。

這傢以鹽為主題的博物館,坐落在黃驊市繁華的渤海路上。3月13日,正值上班時間,博物館外車水馬龍、人聲嘈雜,但走進2000多平方米的海鹽博物館,一切都安靜下來。

■相關

早在1989年黃驊博物館成立時,我們就劃出區域專門做鹽台中東區月子中心的展覽。2004年籌建海鹽博物館時,我們就想通過博物館的展品,讓人們看到鹽業一路走來的變遷。 河北海鹽博物館原館長魏蘭香介紹。

傍海煮鹽 的盛況至今還在延續,隻是煮鹽工藝仍在不斷升級。

2000年,黃驊鹽場在原來基礎上成立瞭河北長蘆黃驊鹽業有限公司,後組建瞭河北長蘆滄州鹽業集團公司,原鹽產量突破百萬噸大關。

海鹽博物館收藏的幾塊官鹽印板也非常珍貴,其中清代的湖南鹽法長寶、清末的解州鹽運稅、解州貢鹽印板等,都是官鹽禁止民運的代表。這些可能扣在麻袋或者船隻上的印板,是為便於運輸過程中查驗。

在這個展廳內詳盡地介紹瞭鹽的分類、鹽的妙用、鹽與美容,及世界各地的鹽,還展出瞭大量鹽的衍生產品,並運用多媒體等手段和遊客互動,向遊客展示瞭人類在尋求鹽的精制和產量過程中,所走過的每一步。

比如徽州鹽商富甲一方,經濟的富庶帶動瞭文化消費高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戲曲聲腔昆山腔的興起,徽商紛紛蓄養戲班,不惜重金打造徽劇,客觀上為徽劇進京創造瞭機會。歙縣大鹽商江春,就是一位品位極高的戲曲鑒賞傢。

這是海鹽博物館一件 年紀較大 的盔形器,是古人早在春秋時期就使用的人工制鹽器具。這個類似頭盔的陶制品,高不到30厘米,直徑約為20厘米,紋路裡還殘留著白色的鹽堿。

人類自古就對鹽極為重視,這是因為鹽的存在關系國計民生甚至國運興衰。

1、涵蓋瞭中國三大制鹽工藝的專業博物館

2009年,一座以海鹽為主題的博物館在黃驊市落成,這是全省首傢鹽業博物館,也是全國三大和鹽有關的博物館之一,更是國內展示全國各地鹽業發展資料最全的博物館。

海豐鎮遺址位於黃驊市東25公裡,據《鹽山新志》記載, 海豐鎮在天津未興之前為海口第一繁榮之區,為繁盛之區皆以行鹽故也 至元鹽業不振,漸為廢墟。

歷史上,海豐鎮一帶曾被稱為柳縣、章武縣,在唐朝時,官方將零散的民間制鹽納入管轄,海豐鎮就此形成制鹽規模。這枚50兩重的專用銀鋌,就出土於海豐鎮遺址。

其後,長蘆鹽運使劉思賢詢知曬鹽利厚,曾減征鹽課以資鼓勵。可惜此舉並未得到明王朝重視,直到清初才得到全面推行,為清代鹽業發展的中興奠定瞭基礎。

2、讓人們看到鹽業一路走來的變遷

盔形器上尖下圓,用支架進行固定後,倒入海水下方加熱煮沸後就可以析出鹽。這是黃驊一帶,較早利用海水煮鹽的實證。

當時,章武縣、柳縣 鹽場林立 ,流經柳縣的柳河成為官鹽西運冀州等地的主要通道,柳縣也因此成為 河海交錯之大埠 。魏晉南北朝時期,當地鹽業也未衰落,反而進一步發展。

春秋時期,齊桓公煮海為鹽,以魚鹽之利雄霸天下,黃驊當時地處齊國北部,鹽業自此興盛。 張寶剛介紹。

嘉靖後期,鹽稅苛重,長蘆鹽區再次陷入蕭條,海豐場幾近廢棄。到清代康熙年間,當地也曾推廣曬制之法,大規模開灘曬鹽,終因鹽路不暢、運輸不便,未能持久。到清代末年,海豐場存灘僅16副,全年產鹽僅300餘包。民國6年(1917年),海豐場幹脆被裁廢,黃驊境內再無官辦鹽場,至1944年,黃驊鹽業僅存民間散灘10副。

如今,海鹽博物館的藏品還在不斷豐富,帶有科普性質的 神奇的鹽 展廳,如今又在升級。鹽的故事,還在這座博物館裡不斷講述。(圖片均為記者白雲攝)

這位從二十出頭就騎自行車下鄉宣傳收集文物的老文物工作者,回憶起建館的初衷,不禁眉梢一挑。 當時就琢磨,長蘆鹽場咱黃驊這兒是起點,海豐鎮遺址咱這兒是 國保 ,有著幾千年和鹽有關的文化,我們想建一所博物館能讓人們看到海鹽的變遷。

第一站去的是與河北山海相連的山東。兩地同屬海鹽制鹽區,制鹽的基本原理就是淡化海水,不管是設備還是技法,兩地幾乎都是相似的, 這一看,心裡有點慌,大傢都差不多,這還辦什麼博物館?差異化在哪呢?

這是因為,這傢博物館冠名並非 國字號 ,卻涵蓋瞭中國海鹽、湖鹽、井礦鹽三大制鹽工藝,並收入瞭26個產鹽省份的現代制鹽技術和產品。

河北台中西屯區月子中心海鹽博物館展示的盔形器。

河北海鹽博物館:“煮海為鹽”講述中國鹽的故事

盡管為瞭爭鹽之利,歷史上也曾發生過多起和鹽有關的戰爭。但富庶的鹽商和管理鹽運的鹽官,也帶來瞭建築和文化的繁茂。

誰能想到,鹽商還會推動戲曲的發展?在海鹽博物館, 鹽和戲曲 專題乍一看讓人覺得有些風馬牛不相及,但仔細讀瞭介紹,才明白鹽的推動作用。

展廳裡還有關於全國各地的鹽品種展示,有雪白的大塊鹽花,有類似水晶的晶體鹽,也有土色的大粒鹽,更有采自甘肅的大塊天然芒硝和青海的大塊礦鹽。

河北海鹽博物館館長張寶剛介紹,2月22日那天,也就是農歷正月初七,上班第一天,館裡接到報告說,黃驊市齊傢務鄉同居村兩名群眾在傢裡發現瞭兩件老輩兒的物件,好像是個稱鹽的秤砣,問博物館要不要。



海鹽博物館收藏的銀鋌

灰曬制鹵工藝。

千灶煮海凝玉屑,萬畦納潮起雪山 ,這描繪的是一幅壯闊的煮海為鹽場景。這副對聯張貼在河北海鹽博物館的門口。

為什麼這座小小的博物館,館藏會涉及全國所有產鹽區?這就要從海鹽博物館的籌建說起。

今年75歲的魏蘭香,已於1999年退休。後被返聘擔任黃驊博物館館長,直到2013年12月才再次退休。2006年她主動請纓籌建海鹽博物館時,已然六十有三。

循著博物館的佈展,觀眾可以看到制鹽技藝的發展脈絡。即使到瞭當代,制鹽工人穿著膠鞋在鹽池中種鹽也並非輕松的工作。而古代,鹽,更可以關系一城一地甚至國運的興衰。

早年籌建黃驊博物館,潑辣的魏蘭香就騎著車子到各村的台中北屯區月子中心大集上舉著喇叭吆喝征集,是文物就要。可到籌建海鹽博物館的時候,從黃驊博物館直接轉過來的文物並不多,到底這傢專業的海鹽博物館該怎麼建,老人反而覺得心裡沒底瞭。

雖然說準備籌建海鹽博物館,但我們這幾個人,沒一個研究過鹽,究竟全國的鹽業是什麼情況,各地產業區有什麼區別,也就手頭的一點點資料。 魏蘭香有點犯嘀咕,於是領著博物館裡的年輕人,開著一輛小面包車先去外地學習。

我們趕到同居村,看瞭看這個東西,感覺文物價值很高。 張寶剛介紹,同居村在明代是長蘆鹽運司第二大鹽場嚴鎮場的衙署所在地,重達43斤的石權正好說明,當地的官鹽專賣一度興旺,他們推測,43斤和34斤的石權應該是一組石權中的兩個,可以一次性稱量數百斤。

出瞭山東一路折向西北,穿山路過沙漠,在甘肅的高臺鹽場,車走在路上,隻見河床上到處都是大塊的芒硝,戴軍跳下去就搬 就這樣,差異化開始浮現瞭,博物館的定位也日漸清晰,他們沿著全國的鹽業分佈圖,走訪瞭全國26個產鹽省份,對所見所聞的制鹽工藝都進行瞭拍照和采集標本。

戴軍記得,當年在內蒙古吉蘭泰鎮,一下車他和同事就蒙瞭:當地已經穿上瞭棉襖,他們台中南屯區月子中心推薦還穿著短袖,凍得直哆嗦。 但那個湖鹽太美瞭,碩大的鹽塊自然結晶,要多好看有多好看。我們跟當地協調瞭鐵釬、漏勺等一些制鹽工具,搬進瞭車裡。

內蒙古、甘肅、青海 一路走來,當時已過花甲之年的魏蘭香累得犯瞭老毛病,一坐起來就天旋地轉,隻能躺在面包車的後排座上趕路。 各地鹽場收集來的制鹽木叉、篩子都在後頭,路上又顛,有時候,眼瞅著木叉就卡在我這裡 魏蘭香比劃著脖子的位置。

我們一路走訪,遇上其他專業博物館,對人傢的佈展、擺放物品、燈光等等都研究瞭一遍。2008年,直到臘月二十九,我們籌建小隊才回到黃驊。 對那段行色匆匆的歲月,戴軍至今記憶猶新。

除瞭收集外地的相關資料,黃驊的文物征集工作也緊鑼密鼓。

當時聽說大左莊有一件鐵權要賣,魏蘭香趕緊去做工作,幾經協調,才把這件鐵權追回來, 這是按文物法規定的,好在咱有 尚方寶劍 。

就這樣,一千多件藏品,包含500多件未定級文物,再加上各地的制鹽工具和工藝展示,2009年10月份,河北海鹽博物館在海邊小城黃驊市開館。



當地村民剛捐贈的石權。

黃驊制鹽業的前世今生

海鹽博物館所在的黃驊市,自古就是產鹽區。

作為一傢專業博物館,海鹽博物館裡的很多藏品說不上多珍貴,卻在2011年2月,榮獲過河北省第二屆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獎。業內認為,河北海鹽博物館在全國三傢鹽業博物館中藏品最全。

黃驊市內的章武城遺址、海豐鎮遺址、唐代煮鹽遺址,再現瞭數千年前的 萬灶青煙皆煮海 的盛況,也是歷朝長蘆鹽場煮鹽的重要基地。

隨著提煉金屬技術的提高,金器開始應用在制鹽中。博物館展示的古人利用盤鐵煎鹽的一幕,再現瞭工藝升級帶來的生產效率的提高。

唐代中葉鹽鐵恢復專賣,海豐鎮一帶鹽運繁忙,往來經商的船隻經常阻塞瞭河道,當時得名 通商鎮 。唐代詩人劉長卿所作 晚來潮正滿,處處落帆還 的詩句描寫的正是當時鹽場林立、商賈雲集的盛景。

由此直至元代,當地鹽業進一步發展。到元末明初,長蘆鹽運使司所轄南、北二司各有12場,鹽民戶籍屬地為今河北滄州、鹽山、黃驊、青縣以及山東樂陵、慶雲,是長蘆鹽業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直到明永樂初年,隨著山西、山東、北京及浙江等地移民陸續遷來,場灶重立,當地鹽業才得以恢復,以海豐場規模最大,產量最高。到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官方又遷洪洞、福建、南京鹽民來海豐場傳授曬鹽技術,海豐場率先易煎煮為灘曬,開啟瞭長蘆鹽區灘曬制鹽技術之先河。

海鹽博物館最能代表黃驊一帶鹽業發達的藏品,是一枚重達50兩的銀鋌。日久年深,這枚銀鋌早已不再是鮮亮的銀白色,而是黯淡發黑。 這是當時的海豐鎮鹽使司要上交國庫的專用官銀,是用官鹽稅收的碎銀鑄就的,並不在市面上流通。 張寶剛說。

張寶剛介紹,在古代,鹽業加工、銷售都屬於官方專營,史書記載,明代老百姓有民籍和造籍之分,後者中就包含鹽民。為瞭防止鹽民私自制鹽,官方將碩大的盤鐵切割成不規則的幾塊,由不同的鹽民收藏,制鹽時才拼接在一起,將盤鐵燒至高溫,利用鹵水潑到盤鐵上瞬間蒸發來完成煎鹽。

1958年4月,根據國務院《關於恢復、擴建和新建鹽場的指示》精神,經國傢計委批準,長蘆黃驊鹽場成立。上萬名創業者,從祖國各地奔赴這片沿海灘塗,當年就生產原鹽2.4萬噸。到1960年,生產原鹽達到18.4萬噸。

在海鹽博物館以 華夏鹽蹤 為主題的展區,展示的正是中國4000多年的制鹽工藝發展史:在海興古制鹽遺址展位,我們能看到制鹽所用工具從盔形器到金屬器的變遷;從各地的制鹽工藝展示,我們能看到從煮海為鹽到灘曬制鹽的發展。

2014年8月,當地政府對公司股權進行回購,組建滄州鹽業集團有限公司。

如今,滄鹽集團正在大力推動鹽田技改工程,積極推進濃海水輸水管道建設,加快引入和利用渤海新區有關企業生產過程中經由海水淡化後產生的濃海水,未來將采用新的制鹽工藝,綜合利用濃海水進行制鹽。

千年古鹽場,又將寫下鹽故事的新篇章。



責任編輯:柯金定

台中東區月子中心評價
arrow
arrow

    lzl355xt3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